我设下圈套要奖金,让好友王总工饱受夹板气
如果再继续下去,我担心自己会变得面目全非,再也不是原来的我。 ——作者
当年中日合资办厂签字仪式后,部分工作人员在南湖合影。右一是本文作者,右二是王总工
本文作者在国企的车间里
求生存、图发展,就不能不面对各种各样的挑战和考验,在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尤其如此。如果总是用金钱和利益的鞭子驱使着自己一路狂奔,无暇顾及四季的变化,不给自己喘息的机会,那就可能背离生命的真谛,也很难实现真正的成功。
我与王总工是国企技改项目的好搭档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吉林省内一家国有大中型企业供职。当时国家正处于提倡企业技术改造、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的大环境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们厂经多次和日商接触洽谈,决定顺应形势,抓住机遇,与日本一家株式会社联合办厂。于是,厂里一纸调令,把我从车间主任的岗位上调离,做临时成立的总工办工作人员,专职负责技改项目及中日合资办厂的前期筹备工作。
当时做这项工作的只有两个人,除我之外,还有我的顶头上司、原技术处处长、厂副总工程师王总工。正是因为这个工作组合,使我和王总工成为工作搭档;也正是从那时开始,我和王总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回想那时的我,一腔热血,意气风发,激情燃烧,浑身上下都洋溢着成就人生价值的正能量。那段时光对我来说,可谓意义重大,可圈可点,是我生命中最值得珍藏的一页。
当时,我们针对厂务班子的总体思路,在大的框架下具体实施,可以说,是厂领导为企业远景画了个圈,我们则往圈里填充实物。我和王总工配合默契、相辅相成。从项目的立项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撰写,到报请主管局、市外经委、省政府相关部门,直至中央所属部委批复;从各种数据的统计,到技改完成达产后预期经济效益的分析;从准备专家评估,到办理工人去日本企业培训……每一项工作,每一步推进,都凝聚了我们的心血和汗水。常常是,上级部门一个指示,我们就得火速拿出应对方案,项目中任何细节的递进,都可能让我们付出意想不到的辛劳。那段日子,我们没有正常的工作时间,也没有节假日。王总工比我年长近20岁,身体还多病,多数情况下,都是他针对项目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出谋划策,运筹帷幄,而我则在他的授意下跑腿学舌,上下疏通关节,落实到位。在我们的辛勤工作以及厂里其他员工的共同努力下,企业顺利地完成了技改项目的各项工作。
技改项目结束后,我又先后在车间主任和厂办主任的岗位上工作了几年,继续为企业服务。而王总工直至退休前,也继续从事着他的技术部门领导职务。同在一个单位,我和王总工见面的机会却很少,有时会在开会的间隙互相问候一下,有时会在厂区里碰见匆匆说上几句话,有时也会在年终总结表彰时从他手里领取奖项。当然也有那么几次,因为遇上了,又恰巧当时有点时间,就坐下来聊聊天,唠唠彼此的近况,说说生产进度,讲讲厂里的大事小情,更多的还是谈论企业的发展和当下的管理弊病。
他在上层,我在基层。一个女干部在基层工作有很多难处,也有很多意想不到的忧患,总之,多数情况下,都是我在说、他在听,他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听完了,他会为我排忧解难,为我把脉。我喜欢听他那些有针对性的分析,也愿意接受他对我工作方面的指导。可以说,他是我的良师益友,并且在不知不觉中成了我的依靠。我把他当亲哥一样看待。
世事多变。上世纪的最后几年,技改项目的成果和中日合资企业的生产能力还未按计划显示出巨大效果,又恰逢国家推行新的企业制度,我厂迎来了改革的阵痛期。由于我对企业的前途比较茫然,对企业转制这种大的历史趋势有些模糊,在思想上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就产生了离开企业、重塑自己的想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考虑,我最终不顾时任厂长的多次恳求和挽留,主动辞去了厂办主任的职务,坚决地离开工作了20多年的企业。我离开企业时,王总工已经退休好几年了。
我与王总工又在私企共事
离开企业后,我重新给自己定位,确立奋斗目标,向着未知的领域扬帆起航。我的目标很远大,可路途却并不顺利,理想和现实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反差。最初,在亲戚的帮助下,我顺利地就职于一家房地产公司办公室主任一职。但好景不长,正赶上国家对房地产行业进行调控,整个行业暂时陷入低迷状态,我上班没几天,这家房地产公司就关闭了。后来我又涉足了化妆品等行业,但都是浅尝辄止,既不得要领,也不感兴趣。几经周折,几次碰壁,让我心灰意冷。正当我不知所措,不知今后的路该如何走下去的时候,我接到了王总工的电话。王总工主动问起了我的情况,同时也向我介绍了他的近况。他告诉我,他受朋友之邀,盛情难却,目前正在一家私营装潢企业里担任技术指导。
又过了几天,王总工又给我打来电话。他说,上次通话知道了我的情况后,他就一直挂念着我的发展。他问我:“你有没有涉足装潢行业的打算?有没有给个体老板打工的想法?”他建议我:“你在没有更好出路的情况下,不妨也来我所在的私企先干着。”他还说:“在没有征得你同意的前提下,我已经把你的情况向我工作的那家私企老板讲了。”最后,他转述了老板的意思:欢迎我加盟。
我感动之余,也大喜过望。虽然给人打工并不是我的目的,但初涉商海,需要历练,这个道理我在离开国企后已经在实践中逐步认识到了。我决定抓住这个机会,边打工边学习,走一条先打工后创业的迂回路线。
进入一个新的行业,一切都是陌生的。见到了私企老板,我才知道,她原来是个比王总工小六七岁、比我大一旬的中年女人。她虽然貌不惊人,但很干练,也不乏智慧。她早年也曾在国企工作,偶然的一次机会下海经商,经过几年的打拼,如今成绩斐然。她很健谈,一会儿工夫便与我熟悉了。我从交谈中得知,她欢迎我加盟一说根本不成立,是王总工煞费苦心地在她面前一再地吹嘘我如何如何能干、如何如何聪慧,人家才同意让我来的。当然,女老板的心里明镜一般,她费尽周折请王总工出山,自然会给他一个面子,我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来到了女老板的麾下。
为了安置我,女老板也是颇费了一番周折。她没有让我进加工车间,因为那里的所有常规工种,诸如车、钳、铆、电、焊等,我都不会。这里的工作与我原来在光学精密仪器方面所熟悉的技能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没有半毛钱关系。她为我量身定做了一个职务:助理。她让我跟着她,先熟悉行业,然后为她清收陈年旧账;再然后,让我面向全市乃至周边区域市场为她招揽新的生意,扩展业务。我这个职务,类似于现在的销售人员,但工作领域又大大地超出了销售人员的范畴。
经过一段时间的打拼,我由原来的门外汉成为了业内人士。我很顺利地度过了试用期,也很快为女老板开辟了新的市场,并日益得到女老板的赏识。不久,她给我配备了当时很时尚的汉显BP机,还给我加了薪。又过了不久,她说我各个工地跑很辛苦,还影响效率,给我买了最新款的新大洲女式踏板摩托车。
而我的目的不是给人打工,所以我在女老板那里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我有朝一日施展拳脚进行的铺垫。说实话,我在那里打工,连权宜之计都算不上,我完全把女老板的企业当成了练兵场!
我胸怀大志,此心久矣!这一点王总工也心知肚明,还不时地与我交谈创业规划。正是他的支持和鼓励,使我更加确立了将来自己干的信心。
我到这个私企之后的第3个月,在一次例行跑市场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处大的工程在建项目。这个项目由国家投资,历时10年,我发现的时候刚刚在建第二年。凭着一些社会关系和我自己的努力,我拿到了这个在建项目的一些装潢工程。对此,女老板欣喜若狂。事实也证明,由于在建施工是可持续性的,仅此一项,女老板即挣了个盆满钵满。
无疑,女老板认为我为她的企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拴住我,她破天荒地专门为我一个人设立了奖赏制度。她很狡黠,出于私利,她设立的制度很耐人寻味。她在制度中规定:当年的奖金不当年兑现,要挪到发生年限的第二年年底兑现。而且,制度中还规定,如果被奖励人在奖励前离职,则视为放弃奖励。她的理由是:工程款拖欠现象普遍,不能保证发生的款项完全能在当年结清。毫无疑问,这是一种典型的霸王条款。
结果可想而知,她说是奖励,我却似乎一分钱也拿不到。且不说我没有甘愿在这里长期打工的想法,单从这个奖励制度本身来看,它的循环往复也决定了我总会失去一年的奖励。这就好像那里有个大馅饼,本来是我的,不出意外的话,肯定会掉到我嘴里,但我却很难吃到,因为我会等不及。
老板有老板的想法,我有我的对策。我不会因为这一点小利就放弃我的职业规划和理想,在这点上,我从来没有纠结过。
我到私企一年半左右,就开始着手成立自己的公司,一切都是按计划实施,女老板对此毫不知情。但是,凭着她的人生阅历和对社会的理解,她的防范之心似乎与生俱来。她曾试探过我,说凭我的能力,应该自己干;并且说,我什么时候有了想自己干的想法,就告诉她,她会支持我。
我要自己成立公司了,但我不想让女老板本该兑现我的奖励付之东流。工程已经发生了,并且没有拖欠款项,奖励是我应该得到的。但是,如果我提出辞职,按照她给我定下的制度,她绝对不会把奖励给我。其实,在她眼里,奖励还在其次,无非是几万元钱,她的用意还有另外一层。她最担心的是,我在辞职的同时会把那个大的工程项目也同时带走。她还担心员工们如果得知我要自己成立公司,会纷纷辞职投入到我的旗下。因为女老板的许多做法一直受到员工的非议与抨击。
我用圈套要“奖励”,王总工饱受夹板气
为了在辞职前得到这笔我应得的奖励,我开始用心设计了一个圈套。我仔细地计算了一下我在那一年的所有工程情况,每一笔都反复核算,然后按照女老板与我签订的奖励合同,算出我应得的部分,去掉零头最终确定了数额。
终于有一天,我很认真地和女老板谈家事。我跟她说:“我公公得了癌症,急需住院治疗(当时我公公已经过世),需要5万元钱,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只好找老板借钱了。这笔钱,可以从我的工资中逐月扣除,剩余部分再从我的工程奖励中扣除。”女老板并没有马上答复我,她说让她再想想。但是第二天,她在和我说了一些很有感情的话之后,答应了我的要求。我后来猜想,也许她有所警觉,但反复考虑利弊之后,还是把钱借给我了。这不能不说是她对我的厚待,当然也可以说是我的把戏奏效了,伎俩得逞了。
当然,我也没有钱一到手就开溜走人,我又坚持了近半年才正式向她辞行。当然,我还是没有向她说出实情,告诉她我成立了公司,开创了自己的事业。当她得知我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时,情绪相当激动,马上召开了企业全体人员会议,声讨我的恶行。她说我是在抢大家的饭碗,与她及她的员工争夺市场,并号召所有员工在今后的工作中要自我约束,不许吃里爬外,一经发现,她将严惩不贷。她说我欺骗了她;她说我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厚道和善良;她说她视我如姐妹,而我却对她暗中耍把戏……
接下来,她余怒未消,开始找我要钱了。但她不找我要,她找王总工要,向王总工施加压力。我辞职两个多月后,王总工也向女老板递交了辞呈,离开了那家私企。王总工的离开,是否与女老板对他施加的压力有关?我至今也没有得到过王总工的确切说法。我没有问,一来是因为即使我问了,以王总工的为人,也不会对我如实相告;二来是我也不想得到他的证实,从而增强内心的负疚感。虽然王总工的离职是我的心结,但我面对这样的心结,选择了逃避。
关于我和女老板的经济纠纷,王总工在中间受尽了夹板气。从情意上讲,他显然更倾向于我,但在道义上,他也不会赞成我这种小伎俩。他对我说:“你就应该大大方方地跟她要这笔钱。当然了,她肯定不会给你。可她不给是她的事,是她不守信誉,而你损失了金钱,却不失掉人格,虽败犹荣。”这就是他的逻辑,是他的为人处世之道。在后来的几年中,即使他早已辞了职,但因为我惹下的祸,他就继续充当着受气包的角色。女老板一想起来就找他,让他找我还钱;而他一和我提这事,我就马上把皮球扔回去:“你告诉她,让她随时找时间坐下来和我算账。你问问她,扣除掉她应付我的奖励额度,她还需要给我多少钱?不然,她可以拿着我的欠条去法院告我。”如此这般,纠缠了几次,这件事不了了之。
王总工来帮我创业,我有愧于他
王总工离开那家私企后,就过来帮我创业,和我一起干。实事求是地说,我创业伊始,万般艰难,王总工能鼎力相助,固然有对于女老板的种种抱怨和不满,但更多的还是看重他与我之间的友谊。他觉得帮助我是他分内的事,他的为人处世的原则注定了他一定得这样做。这让我想起了他早年的一个惊人之举:上世纪50年代,没有多少人能有机会进入大学学习,而王总工顺利地考入大学后,却又选择了自动退学再考,为的是要与他的女友在同一所大学就读。但命运多舛,造化弄人,他终于如愿以偿进入女友的大学后,又因在反“右”期间说了真话,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发配到边远地区改造。为了不影响女友的前途,王总工毅然决然地断绝了与女友的关系,并以对女友的至纯至爱远遁于某座深山之中,从此杳无音讯。他们的故事在当时的大学校园引起轰动,一时传为美谈,闻者唏嘘不已,敬佩有加。直到“文革”结束,王总工才在亲人朋友面前露面。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丝毫不看重名利,他的内心始终受着那种做人原则的驱使。
我又能和王总工共事,是一件开心的事,但这种开心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随着年龄的增长,王总工已是近70岁的老人了,又因早年的生活磨难,身体多病,精力已不如以往充沛。尤其是为了帮助我创业,可能在他的心里也产生了很多压力,他设计的图纸,在施工中多次出现重大失误,导致我的损失很大。有一次,我承揽了郊区一个大型项目的门面工程,运送几块厚度为19毫米的大张中空玻璃。玻璃经一路颠簸送到工地,安装时却发现尺寸下错了,根本装不上。大老远运去了,费工、费时不说,还得重新加工制作。可是,待再运去安装时,他又现场指挥不当,打碎了一块,当时把我气得鼻子都歪了。还有一次,王总工把门边尺寸下错了,直接损失上万元。这样的事情一多,就引来了麻烦。碍于情面,我不说什么,但我家先生却为此经常表现得很狐疑。他说他惊诧于我对王总工的态度。他的弦外之音,让我恼怒。
后来,王总工主动离开了我的公司。他说他身体有些不适,想休息一段时间;当然,如果我有需要的话,他随时会来公司。我知道这是他的托词,他是在成全我,不想让我为难,不想让我和我家先生因为他而矛盾激化。
王总工的离开,让我深受震动,久久不能释怀。我反复追问自己,王总工为什么要帮我?他曾说过,他忘不了我们共同工作的那段日子。那段时光虽然短暂,但我们在工作中彼此欣赏,互相认可,同欢喜、共忧患,那种交情比一般同事间的友谊更加深厚、更加牢固。他也说过,他这一生有过很多磨难,在磨难中荒废了很多时光,他很想用做成一件大事向人们证明他的智力、能力以及胆识,这也是他的梦想。企业的技改项目让他找到了成就梦想的途径,而我的参与,不仅使他的梦想得以实现,而且在实现的过程中合作快乐。他还说过,我在他的眼里既活泼又有朝气,做事风格像男人一样大气豪爽,他很欣赏我的个性。那么,现在他主动离开了,这意味着什么呢?我还是他眼中的那个好同事、好搭档、好朋友吗?他与我的合作,还是那么身心愉悦吗?
很长一段时间,我陷入了沉思之中。我的经商之路给我带来了什么?经济利益是不是我人生的终极目标?在经商的旅途中,我的信念是否发生了变化?我以往那种踏实做事、简单做人的信条是否已经改变了?在茫茫的商海中,我还是原来的我吗?我的生命中还有多少可敬、可爱的成分呢?
世事纷繁,人生如棋。一个人要走好人生、成就事业的辉煌,关键是要学会舍得。世间万事,有得必有失,有失才有得。只有舍弃不该拥有的,才能获得不该丢失的。重新审视我与王总工的友谊,重新审视我与女老板的经济纷争,重新审视由这个事件所衍生出的种种人和事,我渐渐地认识到,一个人如果过于看重眼前,拘泥于一时一事的得失,就可能失去拥抱未来的机会。直到后来,我原先那种与女老板较量得胜而获得的窃喜,最终成了一个包袱,重重地压在我的心头。历数着自己在经商道路上的所有收获,我不得不承认:我在获得了经济利益的同时,良心也在一点点地走向泯灭。
曾几何时,我的头脑里都是创业、金钱,金钱、创业,不惜为之忙于算计、疲于奔命,甚至利令智昏,以欺骗的手段得到“奖励”,最终让王总工深感压力和备受折磨,也愧对女老板的信任和赏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我那“奖励”要得都不光明正大!说到底,在商海里打拼的那几年,我是为物所役、为欲所累,迷失了人生航船的正确方向。如果再继续下去,我担心自己会变得面目全非,再也不是原来的我。
最终,我辞退了所有员工,退租了厂房,变卖了所有生产资料,退出了商海。我明白,在我的生命中,还有比金钱更加重要的东西需要我坚守。我明白,只有这样做,我的内心才会得以安宁;也只有这样,我才有勇气面对王总工。
晴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