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录 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 善莫大焉

亲爱的婆婆,我愧对您

 

泪水渐渐模糊了我的眼睛,对婆婆的内疚,像针扎一样刺进了我的心里。 ———作者

1961年冬天照。当时我的大儿子一岁半,婆婆抱着他,与我们夫妻合影

■编前


  每次往老家打电话,开口问父母过得怎么样,母亲都不马上回答我,而是抢先反问一句:“你们过得怎么样?”然后说,“只要你们好好的就行,我们啥都好。”只要儿女过得好,他们就过得好。虽然儿女关心他们,可他们更在意的是儿女的快乐和幸福,天下父母都是如此。一个朋友曾经这样感叹:“人类的爱是自上而下的。”也就是说,父母爱儿女,儿女爱他们的孩子,他们的孩子再爱他们的儿女……如此一代代将爱传递下去,以至无穷。这种自上而下的爱天经地义,任何宣传和教化都是多此一举,无需提醒,自然发生。可怜天下父母心。在母亲节即将到来的日子里,我们衷心地祝福我们的母亲:节日快乐,永远健康。

 

  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就要到了。我在想念自己母亲的同时,也非常怀念我的婆婆,并且觉得有些事很对不起她老人家,心里十分内疚。于是,我写下了这篇充满眷恋和悔恨的文字,但愿我亲爱的婆婆在天堂能看见它……

 

  我的婆婆是“格格”

 

  我曾对我丈夫说,“你们老田家的人都不错,但最好的还数你妈”,也就是我的婆婆。我的婆婆叫关恒阁,满族人,八旗子弟中的“格格”,属于正黄旗(或镶黄旗,记不清了),从小吃清朝的俸禄长大。我婆婆的父亲一辈哥儿们5个,户户都只生男丁,只有我婆婆这一位“格格”,故而备受这哥儿5个的宠爱,并将主持这一大家子内政的大权都交给了她。婆婆主持关家内政直到28岁,因为耽误了婚期,只好屈就作为“填房”,嫁给了我公公。


  我公公叫田昌庚,由爷爷挑着担子从山东逃荒来到东北。爷爷有两个儿子,两个儿子又生了7个儿子,我公公排行老五。由于男劳力多,又勤劳,老田家把沈阳和抚顺交界处一个叫金喇嘛沟的山谷,几乎都开垦了出来。由于公公厚道又聪明,在7个哥儿们中,就他一个人被送去私塾念了两年书。就凭着这点“墨水”,公公到铁岭的法院等处做过小职员,后来又当个体劳动者,卖水、卖木炭,把便宜的旧房买来自己修缮后出租。他的原配生了一女二男后病故,他就续弦娶了我的婆婆。我的婆婆浓眉大眼,长得美丽,又勤劳善良,待先房的3个孩子如同己出,因此我的公公特别疼爱她。她又成了主持田家内政的一家之主。


  正由于先后主持过经济宽裕和相对宽裕的两个家庭的内政,我婆婆养成了花钱不心疼的习惯。按说这不算什么好习惯,但我婆婆的特点是:自己花钱手大,而对别人则更是慷慨大度。比如她手里有一碗饭,如果有人朝她要,她能给别人多半碗,自己只留小半碗。正是这种大气、大度,使我对她敬爱有加。

 

  婆婆的恩情

 

  我的婆婆生了4个女儿后,好容易盼到了一个儿子,虽取名“小锁”,但终究未能锁住,3岁时便因病夭折。于是,我丈夫就成了她的宝贝大儿子,我丈夫下面还有一个弟弟。


  婆婆有点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因此,虽然她长期和已婚的小女儿同住在沈阳的老屋,但她对我丈夫说:“只要你结婚有房,我就搬过去和你住,哪有总住姑娘家的?”


  1958年8月,我们在长春师专结婚,不久分配到一间食堂装菜用的仓库房,我们就把婆婆接了过来。这间不足20平方米的仓房,被布帘一隔,住下我们两代人。房间虽小,婆婆却因实现了和儿子同住的愿望而高兴异常。她把一生中唯一的两件宝物———一台德国胜家牌的缝纫机和一个旧式的大皮箱都带来了。以后,她又根据我们生活的需要,几次去沈阳,把她经济条件较好的女儿家的好东西都搬来了,比如蒸馒头用的大蒸锅、有弹簧装置的较高级的婴儿推车等等,弄得我都不好意思了。我劝她别总去捣腾,可她不听,她的一片心思全在我们———她的大儿子和大儿媳的身上啊!


  因为听说东北的婆媳关系规矩多、说道多,因此婆婆来不久,我就开诚布公地对她说:“妈,您来我特别欢迎,这里就是您的家,您愿意怎么做都可以,千万别拘束。我只有一点要说明,并请您原谅,那就是我还年轻,正处在奋斗阶段,想把全部精力都用在钻研业务、做好工作上,因此,我做家务活的时间会少一些。”没想到婆婆特别通情达理,当即表示:“年轻人应该要上进,你放心,以后家务事我来做。”婆婆说到做到,从此担起了全部的家务。


  三年困难时期,物资极度匮乏,婆婆以我们有限的工资收入和少得可怜的票证,千方百计地为我们计划着,使我们吃饱、吃好。每到星期天,婆婆为我们烙她拿手的油酥糖饼,做一锅菠菜、粉丝汆肉丸子汤,香喷喷地让人欲罢不能,那是我们全家人一周的盛宴。


  上世纪60年代,我和丈夫的工资都很少,家庭经济拮据,每年冬储菜最多只能买得起100斤土豆。100斤土豆,5口人要吃一冬天,这就很需要动脑筋安排,省着吃。土豆泥是最费土豆的,因而在我家也被认为是最奢侈的菜肴。我中午带饭,婆婆就常为我做酱土豆泥,而她自己却舍不得吃。


  婆婆不仅在生活上对我关怀备至,在为人处世上也给了我许多启发和帮助。婆婆与人为善,热心助人。同院的邻居家,无论哪家出现了困难,她都会主动去帮忙。记得有一家夫妻不和,组织上出面都没解决问题,硬是让我婆婆经过许许多多次苦口婆心地说服,使之和好如初。那家大嫂对我婆婆感激涕零,视我婆婆为自己的亲生母亲。婆婆豁达明理的处世态度对我也有极大的帮助。记得有一次上街,我把心爱的钢笔丢了。因为当时经济拮据,回家后,我心疼得号啕大哭。婆婆问明缘由后,对我说:“世上啥都可以买到,就是后悔药没处买。碰到啥不顺心的事,你都别急、别恼、别生气、别后悔。事情过去了就是过去了,你再怎么在意,它也回不来,倒把自己的身体搞坏了,这是蠢人的做法。聪明的人要往前看,想想以后怎么能不做让自己后悔的事,那你这次也就算没白吃亏。”


  “后悔药没处买”这句话,我当时还是第一次听到。婆婆用最朴实的语言,告诉了我遇事要心宽,要豁达,要向前看,要把坏事变为好事的道理。以后,我在当长春师范学院院长的时候,遇到再烦恼的事,我都能豁达地对待和处理,这真应该感谢我亲爱的婆婆。


  因为一心想把工作做好,结婚后我就避孕,不想要孩子。婆婆就多次劝我:“要孩子吧,趁我年轻,还能帮你带。”于是,1960年,我的大儿子出生了。婆婆对我的月子照顾得无微不至。那是7月份,天气闷热难熬,但婆婆硬是既耐心又坚决地说服我不起床、不吹风、不洗澡,偶尔需要下地时,必须穿袜子和高帮的鞋,绝不能露出脚后跟,以免受风落下病根儿。她又告诉我,生产时要让接生的医生给自己喝脐带血,以便下奶;夜间喂孩子时要用小被褥把孩子垫得和自己的身体一样高,孩子会自己寻找和吮吸乳汁,这样就使母婴在夜间能安然熟睡,从而保证了母婴的健康。正是婆婆细致入微的关怀和她丰富的生活经验,使我健康地度过了产期,没留下一点后遗症。


  对她的长孙,婆婆更是亲不够、爱不够。她为长孙缝小衣服,做虎头帽。那年婆婆已67岁,接近古稀之年了,带孩子应该说是已经力不从心。但聪明的婆婆自有一套科学的方法,她充分利用了带弾簧的婴儿车:孩子小时,睡在婴儿车里,婆婆用脚一蹬弾簧,小车就微微晃动着让孩子或嬉戏或睡眠;等孩子能站立时,婆婆就让孩子扶着栏杆站在车里,她就推着车子让孩子领略各处的风光。除了哺乳期晚上孩子和我一起睡外,其余时间全由我婆婆照料,她真是帮了我的大忙。


  婆婆这么帮我,为我腾出了时间和精力,我自然要拼命钻研业务。1960年秋,因工作需要,由市教育局刘育新老局长亲自动员,把我从长春师专调到了长春市中学教师进修学院工作。那时,长春市的中学才十多所,来听课的多是老教师,有的甚至已白发苍苍,而我才25岁,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但我努力钻研,讲课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和称赞。有些老师还常到我家去问问题。有时,我不在家,婆婆就接待他们。经常有这样的情况,我回家时,婆婆说:“今天×老师来了,说你这周的课讲得可好了,妈真替你高兴!”在这一瞬间,我们婆媳相视一笑,心灵上都得到了最大的满足。


  除了用工作上的成绩来回报婆婆,我的另一个方法就是“妈”长“妈”短地用亲热的称呼来抚慰她,因为我实在不知道该怎样去报答她对我的种种恩情。


  1985年,我被评为吉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1993年,我还获得了国务院给予的政府特殊津贴。在我的这些成绩中,有一半要归功于始终支持我事业的婆婆和丈夫啊!

 

  对不起婆婆的三件事

 

  尽管我们婆媳情同母女,相处11年从未红过脸。但细想起来,我仍有许多地方对不起她老人家,而最让我觉得内疚的是以下三件事。


  第一件:怨婆婆花钱大手大脚。1959年初春,一天我回家吃午饭,婆婆兴冲冲地对我说:“今天让你尝尝鲜儿,你们南方人没吃过角瓜吧?今天我买了角瓜,给你做角瓜炒鸡蛋,你尝尝,好吃不?”我一尝,味道果真鲜美,便说:“好吃,”并随口问道:“这角瓜贵吗?”婆婆说:“这刚下来的角瓜当然贵,这点玩意儿就要了我1块钱!等天气暖和了,角瓜大面积下来的时候,1块钱能买一大堆。”


  我从小是由外祖母带大的,外祖母因经济条件一直不宽裕,养成了极其节俭的生活习惯,这当然对我有深刻的影响。于是,我在一贯节俭的生活观念支配下,立即不假思索地,而且是理直气壮地用埋怨的口气说:“哎呀,妈!那您浪费这钱干吗?等过一段时间再买了吃,不是一样吗?”婆婆当时没说什么,但过后对我丈夫说:“我好心好意地买了角瓜让她尝鲜,用的还是我小儿子邮给我的零花钱———我的私房钱,却买来她的一顿埋怨。”


  我和婆婆从小形成的生活观念和习惯是截然不同的。我以自己的观念和习惯为标准,在她毫无精神准备的情况下,袭击和粉碎了她的一片热心和好心,她能不伤心吗?现在回想起来,那几天,婆婆的表情呆呆的,怅然若失的样子,也许她心里会想:“和这样的儿媳妇,以后怎么相处呢?”我不仅伤了她的心,还给她增添了无穷的烦恼,我真的很对不起她。可在当时,我一点也没有“换位思考”的意识,就觉得自己对,连一句道歉的话都没有。


  第二件:一句玩笑话伤了婆婆的心。有一次,我们不知因为什么事争论起来了,婆婆讲的理确实不对,我批评她不对后,她仍激烈地坚持。于是,我就笑着说:“妈,你还真是‘老虎屁股摸不得’啊!”我原是想以这种戏谑的口吻来结束这场争论,没想到这句玩笑话使婆婆伤心了。她当时就哭着说:“你怎么把我比作兽,怎么骂人呢?”我立即向她赔礼道歉,说这只是一句开玩笑的话。尽管如此,听我丈夫说,婆婆还是为此伤心了好久。


  第三件:舍不得给婆婆大一点的木箱子,这也是我最内疚的事。1969年底,长春市中学教师进修学院因被戴上“越进越修”的罪名而暂停业务,绝大多数职工插队落户,当“五七”战士。当时婆婆患了严重的胃下垂,只能进流食,我们给她订了牛奶以维持营养。我和丈夫都从未在农村生活过,竟不知道下乡可以养羊挤羊奶,而以为婆婆随我们下乡会危及生命,于是决定把她送到在沈阳部队工作的小叔子家。

  

从通知插队到正式启程,只有短短一周的时间,我们在忧郁的气氛中匆忙地收拾行装,准备分手。婆婆把她一生中唯一的两件宝物———缝纫机和旧式大皮箱都送给了我,叮嘱我学着给孩子们缝衣服,说大皮箱放衣物能防潮。就在这时,最让我内疚的事情发生了。


  单位为了使“五七”战士尽快下乡,给每家打了两个白色的原木木箱。尽管两只木箱同样的简陋,但其中一只要大些,木板也更厚实些,婆婆就想要这一只来装她的衣物。可我当时真是昏了头,一心只想着下乡后回城无望,今后的日子还不知道咋过,要为两个儿子尽量多攒些东西,而婆婆年事已高,箱子小点、薄点也够她用的了。于是,明明看到婆婆露出不悦的表情,我却依然硬着心肠把那只小而薄的木箱给了她。


  今天细想起来,婆婆把她一生的宝物都送给了我,最后却连个大点、厚点的木箱都换不回来,她肯定会伤心欲绝的。可当时我就是没替她想,只想着自己的孩子。人啊,大凡都是这样的,为自己想,为自己的孩子想,就是不为老人想。但这对养育我们,疼爱我们,把身心和命运都交给我们的老人来说,是多么不公平!婆婆对我付出的,从来都是不假粉饰的爱,而我对她的付出大都是表面上的,多是嘴巴提醒、口头关心,一动真格的,就禁不起推敲了。


  泪水渐渐模糊了我的眼睛,对婆婆的内疚,像针扎一样刺进了我的心里。我知道若不把它拔出来,心就会一直汩汩流血。所以,我要由衷地道一声:“亲爱的婆婆,对不起!”


  我深信,我那美丽、聪明、勤劳、善良的婆婆肯定生活在天堂之中。在天堂中的婆婆,您能听到我的这声“对不起”吗?您能原谅我吗?但我想,有我这样一个为您感到内疚的媳妇,就足以让您不死了,您永远活在我的内疚里。而内疚,也是一种思念。


  活在思念中的人,无论故去多久,都会永垂不朽。


  亲爱的婆婆,母亲节快乐!

 

娄警予

 

 

■相关链接

 

不要伤害母亲


  自从生了孩子后,母亲便没日没夜地给我带。原想请个人过来帮忙,可她却不乐意。她说:“请个人最少得千八百块钱,这钱省下来可以给孩子存下来了。”可是,看着母亲整天忙来忙去,我心里又有些过意不去。


  每天,母亲都会准时到我家,就像上下班一样,朝九晚五,不仅帮我把早饭带来,更是把一天的菜也买回来。母亲说,她多跑一趟路,我就可以少跑一趟,免得来回跑,太累了。时间长了,我也就习惯了母亲对我的呵护。


  有一段日子,母亲总是说她睡不好,而我却说她白天午睡多了,所以晚上才睡不着。自从自己成为母亲后,我便将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了自己的孩子身上,全然没有顾及到自己的母亲。


  母亲依旧每天都来帮我带孩子,有时,丈夫要是外出有事,母亲晚上便也留下来陪我。或许母亲给予我的这些让我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我甚至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还会冲着她发火。


  我发火的时候,母亲什么也不说,该干什么还干什么。事后她也会数落我几句,说我这毛病该改,家里人可以容忍,外人就肯定不会让着我了。母亲说的这些话,我全当没听见,心想,外人说不定也不会惹我生气。


  当得知母亲生病的消息时,我一下子愣了。一直以来,母亲的身体都很好,怎么会生病了呢?姐姐见到我后,轻声说:“你啊,真不懂事,妈妈现在是又出钱又出力,可你却像没事人一样,前段日子她说睡不着,你也不闻不问,敢情有了孩子后,你只顾着自己的孩子了。”


  事后再一想,的确是这样。当初母亲说不让我请人,那是怕我花钱。后来母亲整天往我家跑,又是花路费,又是花钱买菜,可我却全然没有想到,母亲一个月也只拿一千多元的退休工资。


那之后,由于我的产假也到了,便又请了一个人,让她和母亲一起带孩子。而我,也每月给母亲一些钱,以便维持家用,母亲和我推了半天才收下,很是不好意思。母亲给予我的,我很难体会得到,当我终于有所领悟时,却已伤害到了母亲。

 

朱云

 

 

标签: 母亲节 婆婆

作者:喃喃 分类:亲人 浏览:1618 评论:0
留言列表
发表评论
来宾的头像